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说到个人防护用品,首先想到的是工作服、安全帽、口罩、手套等等,这些都是劳动防护用品,可是否针对从事的工作选对劳动防护用品了吗?现在了解如何认识以及正确选择劳动防护用品。
劳保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与健康所必备的一种防御性装备,对于减少职业危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劳保用品根据防护部位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01 头部防护用品——安全帽
安全帽的作用是保护头部不受到坠物和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由帽壳、帽衬、下颌带及其附件组成,安全帽具有缓冲减震作用,在受到外力的冲击后,最大限度地保护头部不受伤害。
02 眼部防护用品——护目镜
护目镜主要用于保护眼睛免受一些高速颗粒物冲击、重物撞击以及预防烟雾、粉尘、金属火花和飞屑、热、电磁辐射、激光、化学飞溅等外来因素的伤害。
03听力防护用品——防护耳塞、耳罩
听力保护用品用于保护使用者的耳部健康,使使用者免受或者降低噪音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听力保护用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置放于耳道内的耳塞,用于阻止声能进入,另一类是置于耳外的耳罩,限制声能通过外耳进入耳鼓及中耳和内耳。
04呼吸防护用品——防护口罩、面罩
呼吸防护用品是防止灰尘和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呼吸器官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个人防护装备,是预防尘肺和职业病的重要护具,常用的有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
05手部防护用品——手套
防护手套用于防御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外界因素对于手部的伤害,可保护使用者的手指至腕部。
06足部防护用品——安全鞋
安全鞋可以保护使用者的足部免受机械伤害、刺伤、烧伤、烫伤、冻伤、化学伤害、振动伤害、电击伤害以及静电伤害等。
07躯体防护用品——防护服
防护服可保护使用者免受作业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外界因素的伤害,主要应用于消防、军工、石油、化工、喷漆、清洗消毒、实验室、医疗等行业与部门。
08防坠落护用品- 安全带、安全绳
用于防止坠落事故发生。主要有安全带、安全绳。
要结合劳动者作业方式和工作条件,并考虑其个人特点及劳动强度,选择防护功能和效果适合的劳动防护用品。
(1) 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的劳动者应当根据不同粉尘种类、粉尘浓度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毒物的种类及浓度配备相应的呼吸器、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鞋等。
(2) 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当暴露于超过噪声强度限值的工作场所时,应当配备适用的护听器。
(3) 工作场所中存在电离辐射危害的,经危害评价确认劳动者需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4) 从事存在物体坠落、碎屑飞溅、转动机械和锋利器具等作业的劳动者,要根据国家标准配备适用的劳动防护用品。
(5) 同一工作地点存在不同种类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应当同时佩戴防御各类危害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注意它们之间的兼容性。
(6) 在不同地点工作并接触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或接触不同危害程度的危险有害因素的,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应满足不同工作地点的防护需求。
(7) 应当考虑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的合适性和基本舒适性,依据个人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型号、式样。
(8) 应当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备应急劳动防护用品,并放置于现场临近位置且有醒目标识。
(9) 从事巡检等流动性作业的劳动者应当随身携带个人应急防护用品。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防护职业病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保护员工健康
个人防护用品能有效阻隔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接触和侵害,从而保护其身体健康。例如,戴着防尘口罩可防止呼吸道吸入有害粉尘,佩戴防护手套可防止接触有害化学品等。
02 减少职业病风险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以降低员工患职业病的风险,减少相关的职业健康问题。例如,正确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有效减少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导致的听力损伤。
03 提高工作安全性
个人防护用品能够提高工作者在危险环境下的安全性,降低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例如,佩戴安全帽可保护头部免受坠落物体的伤害,穿戴防护鞋可减少脚部受伤的风险。
04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已成为法律法规的要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履行法定职业健康与安全义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05 增强职业健康意识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健康保护习惯,促进员工自我保护和健康管理。
正确穿戴劳保用品是对职工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生产安全的首要保证。劳保用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避免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发生的防护装备,只有按规定认真穿戴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劳动者,首先应该从劳保用品穿戴齐全做起,不能把劳保用品仅仅当成一种摆设,管严的时候就按规定穿戴,松的时候就随意穿戴,还是那句老话“安全是对自己负责,不是做给他人看的摆设”。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从劳保用品正确穿戴做起,争取安全的主动性,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